2018年3月20日星期二

梁京:习近平会不会做好事?

习近平(2018)
在我看来,此次两会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十九大后的习近平已经完全摆脱了江、胡势力以及太子党势力对他权力的制约,获得了全面掌控人事和政策的权力。也就是说,习已经完全达到了他个人权力最大化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十八大还不可能实现,而十九大是否能实现,也不是没有问题。现在看来,仅仅从权力博弈的角度来看,习是成功了。

习近平集权付出的代价,概括起来就是他执政五年的结果是令中国内部和外部环境全面恶化了。这固然增加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困难和风险,但也正因如此,也增加了迫使习近平这个"坏皇帝"做一些好事,或不敢做太坏的事的机会。这是我对中国目前形势的一个基本判断。许多中国人的习惯思维就是,只有好皇帝才能做好事,但历史的逻辑并非总是如此。掌握权力的历史人物最大的幸运,就是他(她)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不得不做好事,我认为习近平有可能面临这样的机会。

不容否认的是,习近平成长过程形成的一些本能冲动是很坏的,甚至是邪恶的。他对西方普世价值的反感,他联俄抗美的意图,他对日本韩国以及周边国家的轻蔑,他对炫耀国力和武力的热衷,更不用说他对毛式话语的偏爱,都引起了普遍的反感和疑虑。而我们通过这次两会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这种普遍的反感和疑虑正在对习近平形成巨大的心理和政治压力。

坐稳中共党魁大位的习近平,为什么对国家主席这个名号如此在意?他为什么要搞这么一个对自己可以随时改来改去的宪法"宣誓"忠诚的可笑仪式?这固然反映了他学养不足,并再次证明他身边并无"高人"点醒,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很在意国内,尤其是国际社会对他的"法统"怎么看,也就是说,他知道总书记的名号在世界"不吃香",知道宪法是"好词",尽管他把一些主张真宪政的人关进了监狱。

此次两会的"白眼门"事件影响巨大,揭示了在网络时代,营造一种"伪拥戴"、"伪开明"的气氛不仅很难,而且一旦激起民愤,对习近平和中国形象的杀伤力很大。这一教训,加上国际舆论环境对习越来越严厉的态度,对习未来的行为有可能带来有利的影响。

中国经济不妙的形势,从根本上动摇了习与美国对抗的底气。这不仅让习在对美经济谈判取"服软"姿态,也转化为重用易纲这样有留美背景的人担任央行行长的要职,以便中国在货币和金融方面避免与美国发生严重对抗。更重要的是,失去与美国经济对抗的底气,有可能迫使习近平放弃以武力威胁统一台湾的选择。不少人原来认为习会在解决台湾问题后,以这个"不世之功"来确立终生领袖地位。现在习近平紧急修宪延长任期,说明他可能在现实压力下,已打消这个念头。

在如何落实多数普通人的基本权利,尤其是司法公平这个大问题上,习近平一直没有找到门路。这恐怕也是习近平急于修宪延长任期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内外经济形势越糟,习在这个问题上面临的压力就会越大。修宪延长任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习认识到自己不可能在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具有高度爆炸性的压力,将是迫使习近平放下权力的傲慢和任性,做出一些好事最重要的动力之源。因为他知道,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败,对自己意味著什么。


——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